close


2009-02-27 中國時報【郝明義】


   在一次文化創意產業的圓桌會議上,馬英九總統說他重視文化,也希望日後大家記
得他是「文化總統」,因為「文化使一個社會偉大」。我聽了之後,做了點補充:「對今
天的台灣,文化不只是使我們偉大與否的課題,而是涉及我們能否存在下去的課題。」

   這麼說,有短期的理由,也有長期的理由。短期的理由,是因為和中國大陸三通之
後而起的。

   三通之後,有次跟一位大陸的朋友問起他的感想。他很急切地表達對台灣的憂心,
擔心三通之後來過台灣的大陸人,不但沒法了解台灣,還可能誤解台灣。

   「看那些旅遊景點的安排,你們主要還是什麼阿里山、日月潭。大陸人去台灣只要
是去阿里山和日月潭的,回來沒有不失望的。」他說。

   他認為,大陸人對台灣,有一種神祕的嚮往。要滿足這種嚮往,根本不是一些山水
風景或夜市小吃所能奏功的。「台灣的價值和感動人的地方,是台灣的文化。但台灣卻沒
有意識到。」他說,「如果大陸人只是來走不過爾爾的一趟,台灣的觀光景點賺不到大陸
人的錢還在其次,他們回去以後從此以為台灣的價值不過如此,那可真不只是你們的不幸
而已。」我很同意他的擔憂。

   過去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,眼看著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如同滾雪球的過程,台灣為
如何三通,自己如何不被孤立而急切不已。現在,紛攘多年之後,三通已經實現,連兩岸
經合協定都要簽了。兩岸經濟融合,一時看不出會停止的可能與理由。但也在這個時候,
我們應該注意到自己正在面對一個新的課題:隨著融入中國大陸帶動的滾雪球過程之後,
台灣如何維持自己的主體性,而不要在這個過程中被淹沒。

   以小事大,這是古往今來一向的課題。更何況現在中國大陸的大,非比尋常。台灣
想要搭上這種「大」,卻又想維持自己的主體性,可以依靠的條件沒什麼。天然資源,說
不上。金錢財富,談不上。人才資源,不一定。技術,不足恃。最自傲的民主政治,不見
得。

   台灣唯一可以倚靠、利用、相信的,只有文化。台灣只有把「文化」當成一種新的
資本使用,開啟以「文化」來創造第四波經濟的時代,才有可能給所有目前擁有的資源、
發展與產業,賦與新的意義。

   為什麼?因為「文化」就是一種對價值和品味的堅持。這種堅持來自於一個社會從
過去的承接,也出自於一個社會現在有容乃大的開放發展。台灣保存了中國文化裡很精華
的一個基礎,又很開放地容納了許多新的外來元素,再加上民主進程的陶冶,使得自己相
較於任何其他華文社會,在「文化」上都有很獨特的立足點,有筆他人沒有的豐厚資本可
用。

   相較於其他華文地區,台灣光挑第一波產業(農林漁牧),第二波產業(工業生產
與服務),第三波產業(資訊)單獨來看,今天談不上什麼明顯的領先優勢,但一旦懂得
在其中注入「文化」資本,一旦開始重視「以文化創意為特色的產業」,同時又鼓勵「從
文化中尋找創意的產業」,那就可以化平淡為神奇,創造出截然不同於過去的附加價值。

   過去,當「文化資本」啟動的第四波經濟還沒到來的時候,當兩岸還沒有三通的時
候,台灣對自己文化如何評估、如何使用的省思,沒有那麼急迫。但是今天則不同。不論
就世界觀而言,還是兩岸融合過程中的實際課題而言,「文化」都成了台灣短期內必須重
視的新資本,同時,也是唯一的資本。

   只有透過「文化資本」的使用,台灣才可能把自己第一波、第二波、第三波產業脫
胎換骨,進可以在兩岸經濟融合的過程中突出自己不可替代的角色,退可以防止自己在這
個融合過程中面目模糊,日益淹沒的風險。

 

(作者為大塊文化出版社創辦人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希追 的頭像
    希追

    ☆ 刺刺蝟的進化論 ☆

    希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